裁判要点: 1、该案法律依据产生的相关背景 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赔偿权利人"做了明确规定。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八条第一款亦对被侵权人死亡的"赔偿权利主体"作了明确规定。但上述法律、司法解释并未就赔偿权利人不明或者无赔偿权利人的情形作出特别规定。 而实际生活中无名氏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具体做法不一:最先是检察部门代无名氏死者维权,之后是民政部门代其维权,但两部门的维权主体资格及维权依据均被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6月17日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人民检察院或者民政部门能否代替身份不明被害人的近亲属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的答复》(法研[2008]80号)和2010年12月9日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侵权行为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死亡,无赔偿权利人或者赔偿权利人不明的,民政部门能否提起民事诉讼的复函》([2010]民一他字第23号)两份文件予以彻底否决,自此,检察院和民政局作为无名氏死者的维权主体不再为人民法院所支持。 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被告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2006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进一步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作了相关规定。2009年9月10日,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颁布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至此,全国开始推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2010年9月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了与之配套的《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渝办发[2010]260号),之后,重庆逐渐涌现基金管理中心代无名氏死者维权的案件。 2、基金管理中心作为原告仍无法摆脱尴尬境地 这起案件中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作为原告为无名氏死者索赔的依据是《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或者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基金管理中心代管二年后,依法上交市财政,纳入基金,按交通事故处理专项进行管理。虽然该暂行办法规定了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有对无名氏死者的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代管的权利,但是,仍然没有明文规定基金管理中心有为无名氏死者索赔的诉讼主体资格,而且该暂行办法第三十三条仅仅规定了基金管理中心对其垫付的费用,可以向交通事故责任者进行追偿;而针对垫付之外其它费用,如死亡赔偿金,基金管理中心是否有权代无名氏死者索赔,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综上,基金管理中心作为无名氏死者维权的主体仍然无法摆脱类似民政局作为原告的尴尬境地。 3、尽快完善相关法规,赋予基金管理中心为无名氏死者维权的诉讼主体资格 (1)基金管理中心是政府授权的职能部门 根据《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 以及第六条之规定,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系重庆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垫付和追偿等管理工作,在无名氏死者身份未确认或明确无赔偿权利人时,理应具有为无名氏死者维权的诉讼主体资格,行使相应的诉讼权利。 (2)基金管理中心在法律上与无名氏关系最为密切 第一,根据上述暂行办法之规定,明确了道路交通事故无名氏死者的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代管,由其作为原告代为起诉,有利于这项职能的实现。另外,还明确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无名氏死者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的计算标准即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根据《侵权责任法》,按城镇居民和法医鉴定的死者年龄计算;丧葬费按规定计算。 第二,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之规定,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或者肇事机动车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或者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道路交通事故无名氏死者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由救助基金先行垫付,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而且,该保险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基金来源中也包含了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这意味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已经作为相关利益关系人进入交通事故案件的理赔中。 4、结语 任何人的生命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对于上述案件中的无名氏人员而言,维护其生命权是国家的责任,但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在交通事故中对无名氏受侵害致死的,应由谁出面为其维权,目前国内立法尚无明文规定。笔者认为,如果确认类似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这样的政府授权的职能部门作为无名氏死者维权的诉讼主体将会很有意义。
商务咨询:
010-62515610(机构用户)
010-62514898(个人用户)